各乡镇(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局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确保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要求,结合华宁实际,遴选出8个主导品种和7项主推技术作为华宁县 2024 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详见附件),现予推介发布。请按照通知要求,抓好工作落实,促进华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
附件:华宁县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及主推技术简介
华宁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3月19日
华宁县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及主推技术简介
一、主导品种
(一)玉米
品种名称:盛衍617
品种来源:云南盛衍种业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生育期126天,幼苗长势强,叶紫色、叶缘紫,株高 272厘米,穗位高126厘米,平均分枝7-12个,颖片基部紫色,颖片紫色,花药紫色,雌穗花丝紫色。果穗锥形,穗长21 厘米,穗行数14-16 行,行粒数40粒左右,籽粒排列整齐。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穗轴白色,百粒重35克。
产量表现:平均亩产743.5千克左右,当前该品种推广种植10000亩左右,实现粮食产量700万公斤以上。
适宜区域:适宜在华宁海拔1000-2200米地区种植。
(二)豌豆
品种名称:云豌18号
品种来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特征特性:生育期187天,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白粉病,荚质硬耐储藏运输,荚籽外观品质优异,鲜籽粒吃味鲜甜。
产量表现:平均亩产756.47公斤。
适宜区域:该品种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为华宁县海拔1400-2000米的食粒鲜食豌豆种植区。
(三) 油菜
品种名称:玉油9号
品种来源:H03183-5-6/花油6号
登记情况:2021年5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登记编号:GPD油菜(2021)530058
特征特性:玉油9号属春性甘蓝型早熟优质油菜双低品系,生育期173.5天,株型紧凑,秆硬弹性好。苗期幼苗直立,叶片近椭圆型,叶色中等绿色,叶脉细、色淡,叶缘浅锯齿状,无刺毛;株高中等,平均株高 174.8cm,分枝部位48.9cm,有效分枝 12.6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5.6角,每角粒数21.6粒,千粒重3.39克,单株产量23.00克;实收亩产量比对照花油8号增产29.30千克,增产11.22%,增产达极显著,表现高产稳产。品质成分经玉溪市农业科学院采用FOSS5000近红外品质分析仪分析:芥酸含量未检出,硫甙含量25.95微摩尔/克,粗脂肪含量44.08%;抗逆性较强,全省多点试验两年12个试点玉油9号均无菌核病、病毒病、白锈病田间发病记录,83%的试点无倒伏记录,所有试点中抗白粉病。
产量表现:玉油9号参加全省2019-2020年度连续两年12个试点的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多点试验,两年11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次为91.67%,两年平均亩产292.15 千克,比对照花油8号(CK)增产11.22%,与对照品种产量有极显著差异;2019年红塔区优质油菜大区品种(系)展示,玉油9号亩产量居参示8个品种(系)第2位,亩产284.24千克,比对照花油8号亩增产58.78千克,增产26.07%;2021-2023三年累计在玉溪市红塔、峨山、易门、华宁等6县(区)示范应用4.51万亩,亩增产油菜籽11.86千克,增产6.54%。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10月5日-10日为宜。2.优化种植密度。每亩密度1.1--1.3万株。3.科学施肥。底肥:亩施秸秆型有机肥200克、普钙30-35千克和复合肥5-7千克,整地前一次性施入土壤中为宜;种肥:亩施尿素10千克、硼砂1.0--1.5千克,兑水浇施;苗肥:五叶期定苗后亩施尿素1824千克、硫酸钾7--10千克。4.喷施多效唑育壮苗。4-5叶期叶面喷施多效唑培育壮苗,防止倒伏。5.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油菜播后芽前用禾耐斯喷雾防除苗期杂草;终花期和角果中期防好油菜主要病虫害蚜虫和白粉病。
适宜区域:适宜云南省海拔1300-1950m的油莱产区种植。
(四) 柑桔
1.品种名称:宫本
品种来源:宫川枝变,1991年3月从中柑所引进,在盘溪(华宁县牛山柑桔实验场)进行试种,随后逐步推广。
特征特性:属特早熟温州蜜柑。树势生长中等,树姿开张。春梢萌动期3月中旬,展叶期3月下旬,4月上旬抽梢盛期,4月中旬自剪,夏梢5月上旬开始生长,秋梢7月上旬开始抽生;初花期3月下旬,开花期4月上旬,盛花期4月中旬,谢花期4月下旬;第一次生理落果期5月上旬,第二次生理落果期5月中旬,8月初果实开始着色,8月上旬开始采收上市。结果性好,座果率较高。果实扁圆形,果面橙黄色,果较大,单果重125克,纵径49.55毫米,横径67.49毫米,皮厚1.97毫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86%,总糖8.4%,总酸0.95毫克/100毫升,维生素C37.48毫克/100毫升。果肉橙色,汁多,化渣,酸甜适口,风味较浓。耐贮性较强。耐寒性较强。
产量表现:定植后第3年普遍挂果,第5年平均亩产可达1500公斤,平均株产15—20公斤。丰产,稳产,无明显的大小年。
栽培要点:宜选择向阳缓坡地高标准建园。选用无病毒容器苗。适当密植,每亩栽植150-200株。柑橘定植密度2.4米×1.5米, 9月上旬定植。幼树促梢长树,扩大树冠;结果树采用自然开心形树形进行修剪,培养稳健的树势。幼树施肥以氮肥为主,结果树重点施好促春梢壮花肥、保果肥、壮果促秋梢肥和采果肥。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办法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疮痂病、炭疽病、红蜘蛛、潜叶蛾、介壳虫和吉丁虫,兼治其他病虫。适期采收,以免出现浮皮。冬季注意防寒防冻。
适宜区域:在1500海拔以下,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土壤ph值在5.5-8.0之间。
2.品种名称:兴津
品种来源:宫川的珠心系,1981年10月从湖南省衡山县果树研究所引入华宁盘溪(华宁县牛山柑桔实验场)试种推广。
特征特性:树势在早熟温州蜜柑中属最旺,生长旺,枝梢分布均匀;果实高扁圆形,单果重130克左右,橙色,果面较光滑;果实品质优,肉质细嫩化渣,甜酸可口,无核,可食率75%~80%,果汁率54%,可溶性固形物11%~13.3%;丰产稳产,果实10月上、中旬成熟。兴津温州蜜柑的品质、丰产性优于宫川,但结果较宫川稍迟,是目前推广的早熟温州蜜柑。
产量表现:丰产稳产,果实10月上、中旬成熟。兴津温州蜜柑的品质、丰产性优于宫川,但结果较宫川稍迟。
栽培要点:一般用枳作砧木,嫁接繁殖。宜采用无病毒容器苗,选择土层深厚、坡度适中的背风向阳丘岗地高标准建园。培养丰产树冠,幼树期合理间作,小量多次肥水培育树苗。3—4年投产树每年施肥4—5次,重点抓好采果肥及冬季基肥,基肥施用量要占全年施肥量的一半以上。为提高特早熟柑橘品质,应多施磷、钾复合肥及有机肥。防治病虫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积极采用生物防治,重视农业防治,改善橘园生态环境。重点防治柑橘红蜘蛛、锈壁虱、潜叶蛾、天牛和炭疽病。
适宜区域:在1500海拔以下,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土壤ph值在5.5-8.0之间。
3.品种名称:冰糖橙
品种来源:原产湖南黔阳(今洪江市),是普通甜橙的芽变。1983年3月从湖南省衡山县果树研究所引进,在盘溪(华宁县牛山柑桔实验场)进行试种,随后逐步推广。
特征特性:该品种树势中等,树冠半圆形。枝条细软无刺, 叶片阔披针形。果实圆球形,大小为5.4—6.1cmX 52—6.0cm,单果重120—150克, 果皮橙黄色,光滑,包着紧,难剥离,TSS13%—15%。酸0.6%—0.8%,种子2—4粒/果。成熟期11月上、中甸,果肉脆嫩、汁多化渣,风味浓,品质上乘。
产量表现:丰产稳产,果实11月上、中旬成熟。提前湖南等省外冰糖橙产区20—3天。
栽培要点:一般用枳作砧木,嫁接繁殖。宜采用无病毒容器苗,选择土层深厚、坡度适中的背风向阳丘岗地高标准建园。培养丰产树冠,幼树期合理间作,小量多次肥水培育树苗。3—4年投产树每年施肥4—5次,重点抓好采果肥及冬季基肥,基肥施用量要占全年施肥量的一半以上。为提高特早熟柑橘品质,应多施磷、钾复合肥及有机肥。防治病虫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积极采用生物防治,重视农业防治,改善橘园生态环境。重点防治柑橘红蜘蛛、锈壁虱、潜叶蛾、天牛和炭疽病。
适宜区域:在1500海拔以下,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土壤ph值在5.5-8.0之间。
(五) 中药材
1.品种名称:天门冬(云南大天冬)。
品种来源:2016年从丽江引进天门冬植株在华宁县宁州街道办甸尾社区山口小组种植,与华宁本地天门冬选系杂交后系统选育而成,2018年在全县示范推广,现正在进行天门冬良种认定。
特征特性:半灌木,攀援植物,根茎大、高产、稳产,是驯化的高产、稳产品种;该品种抗病性、适应性强,对土壤、气候要求不高。整体光滑无毛,根茎短,生有多数须根,须根中部膨大为肉质块根,呈纺锤形或长条形。茎细长,常扭曲,长1~2m,具很多分枝,主茎上的鳞叶常变为向下弯的短刺,叶状枝常簇生,扁平有棱,线形或狭线形。叶细小,呈鳞片状,花为杂性、簇生,黄白色。浆果球形,成熟后红色。
产量表现:天门冬栽种3年可以采挖,一般秋冬季采挖,每株可产鲜品4-6kg,亩产量4-6吨,4年后亩产可达7吨。
适宜区域:天门冬,适宜在海拔1600-2200m,年均温度12-16℃,年降雨量800-1200㎜,相对空气湿度68%-75%左右的环境种植,选择排水条件好、肥力水平高、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台地或缓坡地种植。
栽培要点:选用苗龄为8-10个月的植株健壮、无病虫害、根系完好的壮苗在7月-10月进行栽种。先深耕土壤30-40 cm,再按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000-1500 kg和普通过磷酸钙30 kg计量,混合撒施土壤表面,2-3次翻耙均匀,按两垄中间距离1.1 m起垄,垄面宽60 cm,垄高30-40 cm,垄距(作业道)50 cm。(独垄)在垄面上按60cm株距打塘,塘深30-35 cm,直径30 cm,在塘中央做馒头状小土包,将天门冬苗块根均匀分散在土包四周,盖土至茎基部上1-2 cm ,每亩栽1000株左右。
2.品种名称:滇黄精(多花黄精)
品种来源:公司2017年经玉溪市农科院帮助到易门县引进滇黄精到华宁种植。
特征特性:多年生草本,高40~200cm,根茎常结节状膨大。叶片长椭圆形。花序腋生,呈伞形状,花绿白色,花丝顶端稍突起似囊状。花期4~5月。浆果球形,黑色,果期8~9月。根状茎肥厚,通常连珠状或结节成块,少有近圆柱形,直径1-4厘米。茎高50 -200厘米,通常具5-30枚叶。叶互生,椭圆形、卵状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少有稍作镰状弯曲,长10-18厘米,宽2-7厘米,先端尖至渐尖。花序具(1-)2-7(-14)花,伞形,总花梗长1-4(-6)厘米,花梗长0.5-1.5(-3)厘米;苞片微小,位于 花梗中部以下,或不存在;花被黄绿色,全长18-25毫米,裂片长约3毫米;花丝长 3-4毫米,两侧扁或稍扁,具乳头状突起至具短绵毛,顶端稍膨大乃至具囊状突起, 花药长3.5-4毫米;子房长3-6毫米,花柱长12-15毫米。浆果黑色,直径约1厘 米,具3-9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8-10月。
产量产值:栽培3-4年后,根茎长大、皂苷、多糖等
活性成分含量提高,达到药用要求,即可采挖,一般是秋冬季采挖,每株产量可达1-2kg,亩产量6-12吨。
适宜区域:海拔1600 m~2200 m的地区,年均温12~16℃,极端最高温度<32℃,极端最高温度>-7 ℃;无霜期170至250天,年降雨量800~1200mm,选择种植区域内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 的规定,水质应符合GB 5084 的规定,土壤应符合GB 15618的规定。
移栽培要点: 定植时间10月至12月。打塘定植,塘呈“锅底”形,深10 cm,直径10 cm。将种苗放入塘内,盖土压实,覆土深度5 cm左右。亩用种苗6000株,在整理好的墒面上按株行距25cm×40cm,打塘,塘内撒施底肥,每塘施农家肥500 g+平衡型复合肥(含氮、磷、钾比例为20-20-20)10 g,肥料与土拌匀,后栽种黄精苗,芽茎芽眼向上,覆土浇透定根水,移栽一周后,再浇一次水,保持土壤回潮直至成活。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每年追肥3次,先清除枯枝杂草,再每亩施用农家肥1000kg、有机肥300kg、复合肥10kg混合均匀后撒于墒面,之后培土盖肥。滇黄精的主要病害是叶斑病,防治方法是于发病前和发病初期喷施多菌灵及代森锰锌。注意防治地老虎、蛴螬,可喷施乙螨唑悬浮剂及吡虫啉乳油。
二、主推技术
华宁玉米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1.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
以优质玉米品种为基础,以高产、抗病为核心,配套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结合科学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做到 “五化五统一”,即:品种布局区域化、施肥精确化、种植规格化、栽培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统一品种、统一整地、统一播种时间、统一配方施肥、统一防治病虫草害。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近年来,华宁县持续开展玉米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推广,该项技术在全县实现推广覆盖95%以上,确保了华宁粮食丰产丰收。
(3)提质增效情况
通过推广玉米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玉米平均亩产达450公斤左右,比常规栽培亩均增产50公斤以上。华宁县每年种植玉米90000亩以上,2021年、2022年、2023年华宁县玉米平均亩产量分别为470kg、465kg、469kg,亩增经济收入180元以上,年增加粮农种植收入1600多万元。
2、技术要点
(1)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玉米高产的主要环境要素是耕地土壤,玉米⼀生吸收的养分有60%左右来自土壤,其余40%来自直接施肥。因此,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深耕细作,确保耕地耕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多、营养丰富、保水保肥、透气性和渗水性好,为夺取玉米高产的打基础。对过酸或者过碱的土壤,采取667 m2施150 kg生石灰,每隔2〜3 a施⽤1次来改变酸碱度;对瘦瘠的土壤,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和增施农家肥来改良土壤,增进土壤肥力。深耕可在25〜30 cm的范围,整地要求达到细、平、净、松。
(2)选择优良的品种
根据不相同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选用杂交种玉米种。在海拔1000m-1500m地区,宜选用中晚熟高秆大穗型杂交种,如先玉1711等。在海拔1500-2200 m左右的地区,宜选用中秆熟大穗型、苗期抗旱、中期抗大小斑病,后期抗茎腐、不早衰的杂交种,如盛衍617等。
(3)因地制宜、适时早播
玉米应根据温度、品种和种植制度条件来确定适宜播种期。海拔1000 m-1500m的温和区,玉米播种期为公历4⽉上中旬(清明前后)为宜;海拔1500 m以上的温凉地区,以4月下旬(清明至谷雨)为宜。
(4)合理密植
华宁县当前生产条件下玉米密度的适宜范围是:⼀般杂交种夏玉米矮秆品种以4500株/667m2;中秆品种以4000株/667 m2;高秆品种以3500株/667m2;紧凑型杂交品种以4500〜5000株/667 m2为宜,最稀不能低于4000株/667m2。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应根据地理环境因素综合考虑,因地制宜,有灌水条件或雨量充足的地块栽培密度宜密,无灌水条件,降雨量少的旱地种植密度宜稀⼀些。
(5)科学合理施肥
玉米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应根据不同的单产指标、土质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般种植密度下,基肥用量为1000〜1500 kg/667 m2,紧凑型杂交和高产玉米基肥用量应增加到1500〜2000kg/667 m2,并加普钙30〜50 kg/ 667m2,氯化钾(磷酸钾)15〜20 kg/667m2,锌肥(硫酸锌)1 kg/667 m2混合施用。施肥时可以采取条施、窝施和散施3种。追肥以氮肥为主,只进行1次追肥时,可在浇头水前施氮素15 kg/667 m2,然后开沟浇水;追肥如果分为2次进行,第1次在拔节期,第2次在大喇叭口时期,施10 kg/667m2的尿素,可用人工穴施,施肥于距苗10 cm、深8〜10 cm的土层中。在采取2次追肥的情况下, 第2次肥用量要多⼀些。
(6)加强田间管理、查缺补种
播种后10d相隔5 d进行1次查种、查芽,对坏种、坏芽应及时催芽补种。间苗,定苗:幼苗3叶期间苗,4〜5叶期间定苗。留⼤苗、壮苗、齐苗、不要求等距,但要按种植面积保苗密 度留足苗,可多留⼀成苗,留在迫肥前去掉弱、小、病和杂苗时备用,以保证定足苗。
(7)综合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作主要采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病有大小斑病;虫主要有草地贪夜蛾、玉米螟、蚜虫和地老虎等虫害。全面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从种子处理、轮作换茬、优化耕作改善土壤条件,培育壮苗着手,加强每⼀环节的农业防治措施,狠抓预测预报准确性,做到早预报、早防治,选用低残留、低毒能治 病害的农药进行防治。在发病初期或发病前用70%甲托或多菌灵500倍液防治玉米⼤、⼩斑病,移栽后用双杀星20 mL对⽔50 kg喷雾 防治地老虎或黏⾍。喇叭口期用杀虫双颗粒剂或双杀星20 mL制成毒饵点入口内防治玉米螟,在玉米移栽地周围四处摆放鼠药进⾏防鼠。
(8)适时收获
玉米收获时期,因地区和播种季节而不同,适宜的收获期通常以⽣产的目的而定。粮食用玉米以完熟初期到完 熟中期收获为宜。收获过早籽粒含水量高,干物质积累少,影响产量;收获过迟,茎秆不易折断,果穗触地发霉,尤其是山区还易遭鸟兽或早霜影响。在前后作季节紧张的地区,在玉米蜡熟末期,干物质积累达到高峰时即可收获。
3、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宜西南区1000-2200米海拔地区推广应用。
4、注意事项
玉米种植过程中,在发现病虫害的同时,必须结合适当的措施,在治理过程上要重视对于其他植株的影响,避免造成连锁反应与伤害,通过长时间探索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就是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方法结合最有效,在玉米发生病虫害时候,喷洒适量化学农药,可以有效缓解病虫害病情发展,另外,在清理过程也要重视彻底清理,免得造成清理不彻底等问题、进而提高玉米生长过程的抗病虫害能力。
玉米种植面积十分广阔,因此,合理选择种植技术,从种子选择、播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入手,结合区域特点,才能够确保玉米的高产、丰收,提升玉米种植的经济收益。
5、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华宁县种子站
联系地址:玉溪市华宁县宁州街道文化路34号
邮政编码:652899
联系人:史忠伟
联系电话:13208770644
华宁山地食粒豌豆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1.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
华宁山地鲜食豌豆是华宁县山区农户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品种,经过多年的发展,存在品种混杂、连作障碍突出、病虫害防控较难、单产较低等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多年来,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玉溪市农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华宁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山地鲜食豌豆种植区积极开展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旨在提高鲜食豌豆单产和品质,提质增效。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从2020—2022年,先后在华宁县宁州街道、青龙镇开展山地食粒豌豆品种、播种期、肥效、密度随机区组正规小区试验共8组,开展常规栽培技术与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同田对比试验6组,通过试验,探索出了适合本地的优良品种、最佳播种期和最佳种植密度,以及配套施肥方法,在开展试验研究的同时,在全县实施核心示范区925亩,在全县适宜区辐射推广7.6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
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宜本地山区的食粒豌豆品种“云豌18号”,最佳播种期为9/30-10/10,最佳种植密度为22000-25000株/亩,形成了以“增施有机肥、酌施高效复合肥、减施单质化肥”为核心的施肥技术,以及以“农业防治为主、物理防治为次、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控技术,集合成一套以“免耕早播和防控根腐病”为主线的新型高效丰产栽培技术,并利用烤烟杆和玉米杆为架材,达到了节约成本、提质增效的目的。
2021-2023年,三年来共示范推广面积8.1万亩,新增豌豆总产量502.25万kg,新增总产值1921.6万元,新增纯收益2104.31万元,增收节支总额1231.63万元,推广投资收益率为26.14%,农民亩得益336.11元,亩节约成本72.43元,效益显著。
2、技术要点
(1)因地制宜选择前作。
前作一般选择烤烟或玉米;烤烟上部烟叶采摘结束的最迟时间不得超过食粒豌豆播种后25—30天,玉米收获完成的最迟时间不得超过食粒豌豆播种后20—25天。
(2)科学选择播种时期。
一般地,海拔1800米以下,最佳播期为8月20日—9月10日;海拔1800—1950米,最佳播期为9月30日—10月10日。
(3)分期及时防除杂草。
分两个时段对杂草进行防除,第一个时段是食粒豌豆播种前10-15天,亩用95%草甘膦铵盐120克对水50千克均匀喷施墒面和沟,防除前作墒面和沟间杂草,如前作未收获时除草,喷头需加防护罩以免伤害前作;第二个时段是食粒豌豆播后出芽前,亩用90%禾耐斯乳油30-40毫升均匀喷施墒面和沟及时防除苗期杂草,如前作未收获时除草,喷头需加防护罩以免伤害前作。
(4)精量播种,合理施用种肥。
每亩播5—6千克,于墒面中央开浅沟条播,一般沟深4-5厘米,沟宽10-15厘米;播种前亩施有机肥200千克、N∶P2O5∶K2O为15∶15∶15的三元复合肥4 -6千克与播种沟土壤拌匀作种肥。
(5)适时定苗,合理密植。
播种8 -10天后,根据出苗情况,及时查漏补缺,移密补稀,将过多的小苗带土取出进行移栽,如缺苗过多,要及时补种,确保苗齐苗匀;一般行距90-110厘米,株距2-3厘米,保证每亩均匀留苗2.8—3.5万株。
(6)合理用水,科学施用苗肥和花荚肥。
播种后及时灌足出苗水,并保持墒面土壤湿润,有利齐苗,幼苗期适当控水,防止土壤含水量过大而造成根腐死苗;苗肥于播种后12天左右抢雨水或结合抗旱浇水进行2-3次施肥,每亩次施尿素3-5千克、N∶P2O5∶K2O为12∶6∶24的三元复合肥3-4千克;花荚肥于开花结荚期抢雨水或结合抗旱浇水进行3-5次施肥,每亩次施尿素6-9千克、N∶P2O5∶K2O为12∶6∶24的三元复合肥5-8千克,间隔时间10-15天一次;叶面肥于初花期每亩用0.2%硼砂溶液叶面喷施2-3次。
(7)中耕除草、引苗整枝。
幼苗3 -4叶时中耕培土,清除杂草;当植株高20-25厘米时将豌豆苗用线牵引上玉米杆或烤烟杆或竹架攀爬;初花期进行整枝,如群体过大可打去多余分枝,每株留3-4枝,以促荚大、荚匀、粒大。
(8)抓住关键时期,综合防治病虫害。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主,配合使用化学防治,将病虫害控制在允许的阈值以下。化学防治,严格执行GB 4285和GB/T8321,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对症下药,适期用药,将病虫害消灭在未发前和初发阶段;中等毒性农药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同一品种使用次数不得超过2次,低等毒性农药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同一品种使用次数不得超过3次;农药配制要准确,不得任意增减剂量,现用现配。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在蔬菜上限制和禁止使用的农药及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及“三致”农药;农药使用须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
一是农业防治:合理布局,与非豆科蔬菜进行轮作,有条件的进行水旱轮作;选用高抗品种,培育适龄壮苗;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做好中耕除草和田园清洁,改善和优化菜田生态系统,有效降低病虫源数量和病虫害的发生率。
二是化学防治:
①根腐病
使用包衣种,种子处理可用20%三唑酮乳油15毫升拌种5—8千克后播种;发病初期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浇根,每亩用药75克;或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亩用药60克;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②褐斑病
发病初期用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每亩用药75克;或用10%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每亩用药30克;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③白粉病
发病初期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亩用药50克;或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喷雾防治,每亩用药8 毫升;或用25%丙环唑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喷雾防治,每亩用药13克;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④锈病
发病初期用阿普乐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亩用药50毫升;或用25%的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每亩用药30 毫升;或用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每亩用药13克;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⑤潜叶蝇
用31%阿维灭蝇胺悬浮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每亩用药25 毫升;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每亩用药40克;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⑥蓟马
用3%啶虫咪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每亩用药40毫升;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9)适期采收,分级包装
食粒型豌豆在荚果成熟度达到8成成熟,籽粒充分鼓起时手摘采收,采收后应尽快进行分级、包装和预冷处理,包装好的产品在等待外运期内要先在冷库中贮藏1 -2天,温度保持在1℃左右,相对湿度95%。
10.清洁田园,减少虫源
山地食粒豌豆采收完毕,要认真清洁田园,将田间地头残枝落叶、杂草等清理干净,同时翻晒土壤,减少田间病虫源。
3、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为华宁县海拔1400-2000米的食粒鲜食豌豆种植区。
4、注意事项
一是根据各地具体小气候相应进行播种期的适当调整,防止霜冻危害。二是注意鼠害的防治。
5、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联系人:何玉华,联系电话:13888504741。
单位名称:玉溪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人:杨进成,联系电话:15987729069。
单位名称:华宁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联系人:张春帆,联系电话:13577738212
柑橘提质增效技术
1、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
华宁柑橘正处于品质提升、技术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品质的提升是品牌树立的重要保障,提高品质增加效益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华宁柑橘发展40多年来,采取的“矮化密植”种植带来的通风透光条件差、柑桔果实品质难提升,病虫害防治难、发生(代)次数多、防治成本高、果面外观品质难提升,产量高但优质果比例不高,加之果子成熟期正值雨季、果实内质提升难等问题,影响消费也影响效益。针对柑橘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隔行间伐、重回缩、覆膜等技术,达到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目的,为本地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2)示范推广情况
该项技术从示范推广使用到2021年底,在华宁县盘溪镇、华溪镇、通红甸乡柑橘适宜种植区示范推广0.5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隔行间伐、重回缩技术亩均降低生产成本(农药、化肥、人工费)500元左右,优质果提升10%左右,覆腊技术能提高果实糖度0.8—1%左右。通过提质增效技术的实施,亩均增加效益600元左右,解决了老果园后期栽培管理技术,提高老果园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4)获奖情况
暂无
2、技术要点
(1)隔行间伐技术:
间伐时间:挂果树每年果子采收后至春梢萌芽前,幼树宜在每季枝梢萌芽前。
间伐方法:挂果树因行间根系交叉,为了避免伤根过重,宜采取从嫁接口或土表层锯除间伐果树,幼树可整株带土搬迁移栽。
间伐后及时护根:对间伐(幼树)损伤的根系剪平伤口,以便愈合,并及时回土,整平土地,避免根系暴晒和晾根。有利增生新根,吸收水分养分,从而有效地恢复树势。
修剪:短剪扰乱树形的枝梢和干枯枝,短截过长的营养枝,结合整理树形在每季枝梢老化后进行短剪,疏除过多过密的新梢。
肥水管理:间伐后,在传统施肥的基础上,加施油枯和钾肥,提升果实内质,促进提质增效。每季施肥后要同时灌透水。
病虫害防治:主要防治红蜘蛛、矢尖蚧、木虱、粉虱、蚜虫、潜叶蛾、卷叶蛾、果实蝇和炭疽病、流胶病、白粉病等,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柑桔生长物侯期适时开展药剂防治。
(2)重回缩技术
回缩时间:果子采收后至春梢萌芽前。
回缩方法:每株留三大主枝为骨干枝,各主枝留引水枝不少于1枝,距离地面70—80cm处用锯工或其它工具进行回缩,回缩后的主干伤口涂白漆,再喷杀菌剂防病菌侵染。
枝梢管理:春梢抽发时疏除大枝上密弱萌蘖,每大枝按方位选留3—5枝健壮梢作一级主枝,特早熟温州蜜柑可适当多留,嫩梢长15—20cm时摘心或梢半木质化时短剪,夏梢、秋梢按春梢方法进行放梢短剪,促发分枝尽快形成结果树冠。
肥水管理:回缩后的果树由于地上部分树体减少,春季肥可不施或少施,春季萌芽时,每株施尿素0.05—0.1kg,同时结合灌水,促使抽发春梢恢复树势。夏梢肥株施尿素0.1kg,秋梢肥株施尿素0.2kg,冬肥株施农家肥或有机肥5kg、普钙0.2kg、油枯1kg,使果树尽快形成树冠,提早结果。
病虫害防治:主要防治红蜘蛛、矢尖蚧、木虱、粉虱、蚜虫、潜叶蛾、卷叶蛾、果实蝇和炭疽病、流胶病、白粉病等,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柑桔生长物侯期适时开展药剂防治。
(3)覆膜技术:
覆膜时间:在果实彭大期进行覆膜(可采用白色膜、银黑反光膜等),特早熟温州蜜柑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早熟温州蜜柑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冰糖橙于9月下旬开始。
覆膜前准备:覆膜前要对果园墒面进行清理和平整,保证覆膜后水分在膜上排水顺利的防止刺破覆盖材料;膜最好选择抗氧化、透光率较高的聚乙烯塑料薄膜,一般厚度0.06—0.08mm,宽幅根据果园墒面选择。
技术操作:果园墒面经过清理、平整、灌水、打药后,将膜覆盖在树冠下面,覆膜范围超过树冠滴水线0.5米。要确保树冠下所有土壤都被严密覆盖,膜与膜相交部位、膜与树主干接触部位要用宽胶带胶好,而在树冠下覆盖的膜边缘要用土压实,防止被风吹起、防止雨水进入。覆膜时需多人参与,放膜、胶粘接口、压土等同时进行。
然后将膜覆盖在树冠下面,要确保树冠下所有土壤都被严密覆盖,膜与膜相交部位、膜与树主干接触部位要用宽胶带胶好,而在树冠下覆盖的边缘要用土压实,防止被风吹起、防止雨水进入,覆膜前充足灌水1次,也可以在降雨后2—3天覆膜,覆膜后果树停止灌水。覆膜生产应用结束后,请及时清理覆盖材料,一般覆盖材料要用2—4年。
3、适宜区域
华宁县柑橘最适宜和适宜柑桔种植区域。
注意事项:隔行间伐技术和重回缩技术主要应用在10年生以上矮化密植柑橘果园,选定永久行后实施隔行新时代和重回缩,技术实施后要及时加强管理;覆膜技术严格要求避免雨水进入土壤,若久旱无雨、应适当淋水保温。
5、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华宁县柑桔科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云南省华宁县宁荣街5号
邮政编码:652899
联系人:李冬云
联系电话:13368770393
电子邮箱:912716020qq.com
生猪养殖消毒技术
1、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
猪场里病菌传播的途径很广,除了车辆和养殖人员会带来病菌以外,病菌也会通过尘土和空气传播。在农村,有80%的养殖户不重视消毒,常由此造成惨重的损失。大多数猪场也存在着消毒意识不强,不注重消毒管理的现象,忽略了消毒的重要性,而把重点放在了疫苗和药物的投放中去。消毒的作用是疫苗防疫和药品治疗所不能解决的,因为猪场内有些疾病的产生是由于猪舍内病原菌微生物引起的。针对养殖户不注重消毒管理的现象 ,我们通过定期对猪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空栏消毒,人员消毒,定期对保温箱、补料槽、饲料车、料箱等进行消毒,守好消毒是防治疫病的第一道防线。尤其是非洲猪瘟的防控,消毒和生物安全是首道防线。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该项技术从示范推广使用到2023年底,全县45户生猪规模养殖户已在使用,生猪散养户消毒意识增强。
(3)提质增效情况
做好生猪养殖消毒技术工作有效控制疫病发生,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2023年华宁县年末存栏生猪 92819头,有效保障了生猪的稳产保供。
2、技术要点
定期对猪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猪舍周围环境每2—3周消毒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堆粪间、下水道出口,每月消毒一次;定期更换大门口和猪舍入口处的消毒液;每批猪只调出后,把猪舍彻底清洗干净,然后进行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定期对保温箱、补料槽、饲料车、料箱等进行消毒;消毒药品应配备2—3种,交替使用,防止发生耐药性。
3、适宜区域
华宁县县域内均适宜。
4、注意事项
消毒药品应配备2—3种,交替使用,防止发生耐药性。
5、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华宁县畜牧站
联系人:刘亚、张新玲
联系电话:0877—5019237
生猪养殖免疫技术
1、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
科学合理的生猪养殖免疫技术是养猪疫病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养猪成功的关键。在生猪养殖中,部分猪场免疫程序混乱,甚至散养户免疫意识淡薄,比如在接种疫苗时,部分养殖人员在14日龄时进行接种,也有部分养殖人员在35~40日龄时接种。尤其在为猪体打双针时,盲目同时接种蓝耳病、口蹄疫等疫苗,无法实现预期的接种效果。针对部分猪场免疫程序混乱、散养户免疫意识淡薄现象,进而推广生猪养殖免疫技术,从而有效控制疫病发生,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该项技术从示范推广使用到2023年底,全县45户生猪规模养殖户已按生猪养殖免疫技术进行免疫 ,村防疫员在全县春防、秋防中免疫数大幅增加,有效控制疫病发生。
(3)提质增效情况
做好生猪养殖免疫可有效控制疫病发生,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2023年底,全县生猪存栏92819头,能繁母猪存栏6682头,出栏肥猪132574头,有效保障猪肉市场供给。
2、技术要点
仔猪保健免疫程序:
0日龄 伪狂犬 1头份/头
1日龄 柯特壮 1ml/头
3日龄 牲血素、百球清 1ml/头
7日龄 圆环病毒 1头份/头
10日龄 牲血素 1头份/头
14日龄 蓝耳病毒 1头份/头
21日龄 猪瘟 1ml/头
45日龄 口蹄疫 1头份/头
55日龄 伪狂犬 1头份/头
65日龄 猪瘟 1头份/头
75日龄 口蹄疫 1头份/头
注:蓝耳病毒、猪瘟,母猪跟胎免疫
后备种母猪免疫程序:
配种前一个月: 细小病毒 1头份/头
配种前一个月: 猪瘟 1头份/头
配种前一个月: 蓝耳 1头份/头
配种前一个月: 口蹄疫 1头份/头
配种前一个月: 圆环 1头份/头
配种前一个月: 细小病毒 1头份/头
间隔7天一次
经产母猪免疫程序:
怀孕85天: 伪狂犬 1头份/头
3、7月份 乙脑 1头份/头
9、11月 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 1头份/头
口蹄疫、猪瘟、蓝耳、圆环细小病毒,每年普免2次,1头份/次
3、适宜区域
华宁县县域内均适宜。
4、注意事项
注意疫苗的保存温度,否则会造成疫苗暴废。
5、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华宁县畜牧站
联系人:张新玲
联系电话:0877—5019237
中药材生态化种植技术
1、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
中药材在华宁县广泛种植,由于多数中药材人工驯化栽培历史较短,种植理论和生产模式集成研究不足,规模化种植主要依赖大田作物种植经验,过分追求产量,质量良莠不齐。目前,95%以上人工栽培土壤连作障碍严重,化肥农药施用不合理,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药材质量安全也难以保障,为提升中药材生产技术水平和药材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道地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公司结合华宁县资源特点,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中药材种植,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进行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实践、推广中药材生态种植标准,积极开展中药材(天门冬、滇黄精)良种繁育技术示范、生态栽培、绿色防控、化肥减施等技术,通过技术示范推广解决中药材生产连作障碍严重、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实现“不向农田抢地,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将中药材生态种植在全县推广应用,演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重奏”。
(2)示范推广情况
该项技术从示范推广使用到2021年底,在华宁县宁州街道办山口小组、三棵树示范推广1000亩,在新平县建兴乡示范推广3000亩,共计4000亩。其中:三棵树基地发展天门冬80亩、滇黄精270亩;三口基地发展天门冬种植650亩。
(3)提质增效情况
林下种植是一种双复合的种植模式,能够得到双赢的效益,将林业资源的优势共享,针对林业的长中短期不同发展进行针对性地规划,既满足了短期效益,又迎合了长远发展,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同时最大化地开发利用了林下土地资源,额外增加了土地附加值。示范实施化肥用量减少10%以上,化学农药用量减少15%以上,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亩均产值增收20%以上。
2、适宜区域
天门冬:海拔1600~2200 m,以海拔1800~2000 m最适,年均温度12~16 ℃,极端最高温度<32 ℃,极端最低温度>-7 ℃;无霜期170至250天,年降雨量800~1200 mm。
滇黄精:海拔1600 m~2200 m的地区,年均温12~16℃,极端最高温度<32℃,极端最高温度>-7 ℃;无霜期170至250天,年降雨量800~1200mm。
3、技术要点
(1)生态种植模式。开展中药材林下栽培,有助于充分利用林荫空间、光、温度、水分及营养物质等自然资源,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选地整地、种子育苗、移苗定植以及最佳遮阴度优选等技术,有效提高中药材质量,林下腐叶土和落叶能起到增肥、保湿、抗病虫等多重作用,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
(2)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减药增效技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选用农业防治、等方法,结合覆盖等技术,避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增加生物多样性,有效阻隔中药材病虫害的互相接触和传染。同时采取选用抗病虫品种、繁育无病虫壮苗、有机肥充分腐熟、植株间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害植株、注意排水降湿、科学水肥管理等措施,达到化学农药减量使用
(3)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针对化肥长期使用造成土壤板结、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选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用“有机肥+化肥”技术模式,在中药材种植前期,采用沟施或者穴施的方法施足基肥,适度翻耕,将肥料与土充分混匀。基肥施肥类型主要包括有机肥、复合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土壤检测和作物生长需肥规律为基础,把控施肥时期、肥料种类、施肥比例、施肥量等环节,解决作物生长需肥和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化肥施用量。
4、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玉溪市农业科学院,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玉带路街道红塔大道18号
联系人:杨淑艳,联系电话:0877-2066427
单位名称:华宁永强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玉溪市华宁县宁州街道右所社区原中心良种场内
联系人:毛永生,联系电话:13887554521
山地果园单轨道运输技术
1、技术概述
在山地果园安装果园轨道运输机,实现在轨道上运送果苗、肥料、农药、作业器械等果(茶)园生产资料及果实等农产品的果园田间运输技术。轨道运输机主要由驱动传动装置、控制装置、轨道、载物货厢等组成。轨道运输机从结构形式上可分为单轨运输机、双轨运输机,但单轨运输机具有占地空间小、架设简单、铺设方便、建造成本低等优势,爬坡度可以达到45度,可以跨越沟壑,能够在狭窄空间里运行,适应性较好,在南方丘陵山地果园受到山区果农的青睐,得到迅速的推广应用。
2、增产增效情况
根据试验示范结果显示,以华宁县年产20吨柑桔的基地为例,使用传统的采收方法,每个季节需要请20个人工,其中:10人采果、10人背果。安装轨道运输机后,最多只需要7-8人,柑桔实现采现运,效率成倍提高,保守估计可节约运输成本0.1-0.2元/公斤,多的可达0.2-0.4元/公斤,节本增收效果明显。二是提升了果园的抗风险能力,在收获旺季,柑桔收购单价一天一个价,柑桔收购价格高的时候,需要高效率的采摘运输。安装轨道运输机后一次的运输量可达200公斤,转运效率较人工至少提高了2倍,高效率的果实运输提升了果实采摘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柑桔种植的经济效益。
3、技术要点
(1)机具选择:机具应选择符合相关制造标准、安全性能可靠的机型,建议选择通过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的机型。(2)轨道按装要求:轨道型式:齿条式、打孔式、平面导轨式,轨道材料采用Q235(热镀锌)碳素结构钢,轨道壁厚≥2.5mm,轨道安装立柱间距≤1.5m,立柱管径≥25mm,立柱均配备有不小于300mmx300mmx200mm的混凝土桩基或管径。轨道的最小转弯半径不小于4m。机具最大爬坡度≥35°,额定装载质量≥200kg,有手动和紧急制动装置,制动距离≤lm。(3)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熟练掌握机具结构特点、操作方法、应急处理等技能。饮酒后的人员不得操作机具。操作人员应着装适宜的服装,防止衣服、头发等卷入运转部件引起伤害。(4)安全操作。作业过程中,禁止载人,禁止空挡滑行,禁止超过额定载荷运行,操作人员要与机具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4、适宜区域:云南省范围内,满足轨道运输机安装条件的山地果园。注意事项:机具选择,轨道安装,安全操作。
5、技术依托单位
云南省农业机械推广站,云南省昆明市穿金路156号,邮编655000,余红斌、邓庆、谭敬德,133173220291@qq.com。
玉溪市农业机械推广站,玉溪市红塔区康井路13号,邮编653100,尹绍萍,13508779055,591513645@qq.com。
华宁县农机安全监理推广站,华宁县宁州街道宁阳路43号,邮编652899,李生明,13577735890,9084115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