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范食用野果、野生菌、高感光蔬菜等中毒预警公告
(2020年第4号)
近日我省有群众误食野生马桑果中毒,为有效预防误采、误食有毒野果、野生菌等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切实加强以食用马桑果等野果、野生菌为重点的中毒预防处置工作,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发布如下公告:
一、预防马桑果等有毒野果子中毒
(一)预防食用马桑果中毒
马桑果又名毒空木,水马桑、鸭食木、鸡瘟柴等,为桑科植物,生长于山坡或山沟中,我国南方各省多见。马桑果豌豆大小,圆形多肉,未成熟时呈绿色,每年5~6月份成熟,初呈鲜红色,后渐变为紫黑色,味甜略涩,有剧毒,外形似桑椹,常被当作桑椹而误食中毒,甚至引起死亡。误食马桑果会引起兴奋、痉挛、呕吐等一系列中毒症状,严重可致脑水肿、呼吸衰竭等,其他如肺、肝、心、肾等脏器亦受损害。马桑果中毒于食用后30分钟至3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胸闷、头痛等症状,食用较多者,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呼吸停止或心搏骤停。群众到郊外游玩时不要采食外形似桑葚的野果和不认识的野果、野菜,避免误食有毒食物引起中毒。购买市场出售的桑椹时,要注意加以辨别。一旦发生马桑果中毒,必须立即催吐,并及时用小苏打(碳酸氢钠)十克溶于温开水中灌胃,也可用蛋清灌胃,同时将中毒者立即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二)少食、慎食黄泡、白泡等野果
黄泡,又叫栽秧泡、锁地风、黄茨果,植物学名五叶草莓。生长在海拔1000~2300米山坡草地,茎、叶柄和叶轴均被有红棕色柔毛,并有倒钩刺和较密的褐色刚毛,枝干和树根也都长有钩刺。白泡,白泡学名叫“白藨”,民间叫它“白泡儿”,也叫“白草莓”。黄泡、白泡每年5~6月份成熟,生长在野外,由于果实结构特殊,凹凸不平,很容易藏匿虫卵、灰尘和残留农药,食用不当或过量食用易引发腹泻等症状。
二、预防有毒野生菌中毒
野生菌是云南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有些菌可以食用,有些菌有毒不能食用。采摘和加工不当时,野生菌毒素就会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入血液系统,损害人体的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极易造成食物中毒,甚至死亡。在采摘过程中注意,凡是色采鲜艳、长斑、生泡、流浆、有沟裂、有疙瘩、长菌环、菌托呈奇形怪状的不采摘。食用时不能辨别种类的不吃,几种野生菌混在一起的不吃;加工时要炒熟煮透,食用时尽量不饮酒。食用野生菌后短时间内,如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减少有毒物质的吸收;尽量保留中毒发生时食用的野生菌样品,由专业机构检测后供医疗人员救治参考。
三、预防高光感蔬菜过敏
生活中常见的高感光食物有苋菜(小米菜)、芹菜、胡萝卜、红薯、马铃薯、波菜、韭菜、香菜、白萝卜及豆类蔬菜等。“高感光蔬菜”能产生一种叫做“呋喃香豆素”的小分子物质。当呋喃香豆素进入人体后,会增加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度,导致皮肤对紫外线辐射的抵抗能力迅速下降。尤其是敏感体质者食用高感光食物后极有可能会出现皮肤奇痒无比、手肿、脚肿、脸肿、呼吸困难或手指脚趾不能动等过敏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
正常体质食用感光食物4小时之内,要尽量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敏感体质者尽量不吃或少吃感光食物。
四、开展宣传工作要求
1、学校食堂、幼儿园、旅游景区供餐单位、集体食堂、婚丧宴请、农村家庭自办宴席、大型会议、建筑工地食堂等群体用餐单位,禁采、禁购、禁加工、禁供餐野生菌,严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2、各乡镇(街道)食安办、 各成员单位要及时加强预防马桑果等野果、野生菌等中毒的知识宣传,充分利用广播、手机等新闻媒体,多形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饮食卫生意识。全县医疗机构应积极做好中毒的应急救治工作,对病情严重、本院(诊所)不具备救治条件的要及时动员中毒病人转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