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告全县人民书
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全县父老乡亲):
每年6月至10月,是各种野生菌上市季节,也是误采误食野生菌中毒的高发期,我县近几年陆续发生不同程度的有毒野生菌中毒或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2013年至2016年,四年间全县累计发生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22起,中毒人数到93人,死亡4人。其中食用野生菌中毒出现死亡病例最严重的是2013年7月13日华宁县盘溪镇九甸村委会发生的“7·13”事件;一次食用野生菌中毒人数最多的是2016年6月28日华宁县盘溪镇平坝村委会小寨村村民食用背土菌、松毛菌中毒事件,一次性中毒15人;引发中毒人数最多的是火炭菌,四年来累计中毒42人,死亡4人。这些事件教训惨痛,代价不菲。近期我县部分乡镇又发生多起多人食用野生菌中毒及死亡(2人)病例,为有效预防我县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事故的发生,确保全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现将食用野生菌防止中毒的相关事项告知如下:
一、重视野生菌来源
1.自行上山采摘野生菌要慎重选择,尽量采摘市场上有销售的并且必须是常见的、无毒的;
2.对不认识、不熟悉、市场上没有销售的,有关部门宣传有毒的,要做到不采不食。
3.去市场购买野生菌时,最好买曾吃过和自己熟悉的野生菌。
二、识别有毒野生菌
1.观颜色及外形。毒野生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野生菌子上有菌托、菌环,摘断以后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菌伞上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2.闻气味。毒野生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食用野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3.变色试验。部分毒野生菌煮熟后遇上银器会变黑色,遇葱会变蓝色或褐色。可用葱白在野生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
4.牛奶试验。将少量新鲜牛奶放在野生菌表面,如果牛奶在野生菌表面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三、食用及加工方法
1.加工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2.不要多种野生菌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所需炒制时间不同有长有短且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野生菌也变成有毒的了。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比如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3.吃野生菌时不要喝酒。因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
4.因个人体质存在差异,别人能吃自己没吃过的最好试吃、少吃或不吃。
5.由于环境、土壤、气候、水质以及农药化学物品的大量使用等原因,导致野生菌成分发生变化,原来能吃的或毒性小的现在吃了以后都有可能出现问题。
6.任何经冰冻后的食用野生菌,签于初次加工时毒素是否已分解、冰冻环境的卫生条件、再次加热烹饪时间控制、不易辨别菌种等多种高风险因素,建议公众慎食、少食或禁食。
7.经过清洗晒干的各种野生菌,同样是初次加工时毒素是否已分解、冰冻环境的卫生条件、再次加热烹饪时间控制、不易辨别菌种等多种高风险因素,建议公众慎食、少食或禁食。
四、近年来我县食用野生菌引发中毒菌类名单
1.有毒禁食野生菌:火炭菌、石灰菌、麻母鸡(野鸡枞)、背土菌、黑良心以及有关部门宣传的有毒野生菌。
2.有毒慎食野生菌:北方菌、冻菌、皮条菌、松毛菌、鸡血菌(虎掌菌)、鸡油菌、刷把菌、喇叭菌、麻脚牛肝菌、红娃娃、马脖子等。
五、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处理办法
吃完野生菌后如感到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争取最短最佳治疗时间。不能及时就医的,应立即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或鸡毛等东西刺激患者喉部等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经过这些处理后,尽快转送医院诊治。
华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7月13日